English version 哮喘之家简介 哮喘知识 医生手记 成功案例 科研探索 生活浪花 哮喘学组 交流园地 学术研讨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科研探索 -- 文章内容

现代经络研究之困惑

                                                                    黄乐春

(广州中医药大学 针推学院,广东 510405)

【摘要】本文总结论述了目前针灸经络基础研究中的几大困惑,并提出相关见解。现代的经脉循行图与古典经脉走向不符, 其原因在于穴位归类的错误; 经络包括血管性经络和非血管经络两大部分, 现代经络研究应在临床上具有生命力的针灸治疗本身去开展。针刺结束后的身体效应才是特异的针刺效应。

【关键词】针灸 经络 现代

中图分类号:R2-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2400(2008)S1-0000-00

Perplexity in present researches of acupuncture and meridians

             Huang le chun

    (Scho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510405 Guangdong, China )

 

【Abstract】In this paper, we analyzed the perplexity, which take placed in the basic researches and clinical trea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eridians. Because of mistake of acupoints’ sort,the present chart of meridian pathway is not identical with the ancient classic description. The original ceptions of meridian include visible blood vessels and the invisible meridian. The acupuncture effect should be defined as the body changes from several hours to several days after acupuncture.

【Key Words】Acupunoture, Meridians,present

 

针灸医学发源于中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 针灸医学已走向世界,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今对经络的相关研究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使针灸的现代研究不断深入,在针灸原理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学者们通过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针灸医学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验证了针灸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实用性。但总体上却无法使人感到满意,因为不仅经络之谜团没有完全揭开,而且某些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混乱。目前极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层次的反思,理顺思路,以实现跨越性发展。现就针灸经络的现代研究中存在的困惑作以下概述:

经脉循行图与古典经脉线

经络给我们的直观印象是挂图上的线条,不少研究者就是依此按图索骥, 寻找经络的实质。早期的目标大都集中在身体内是否存在与那些线条一致的生命结构,这些结构包括血管、神经、淋巴管, 甚至还包括了间隙结构。假设那些图线的位置是错误的、并非真正的经脉循行线。那么,所有找到的有关经脉线的证据都是错误的。 由此无论承认经络或否定经络都变得毫无意义。有人已经提出,现在的经脉图只是穴位连线,而不是经脉线,不可轻信。但穴位位于经脉线上,经脉线当然经过穴位,二者是统一的。原因在于现在的经脉图基本上都是沿袭明.代张介宾的《类经图翼》。张介宾的所有经络学中的穴位分类都沿袭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 而后者是从《黄帝内经》中归纳出来的针灸经络学专著, 由于《内经》中的穴位散见于各篇之中, 当皇甫谧进行归类整理的过程中,可能发生了某些错误。例如,在头面部,《内经》中明确属于某一经的穴位,在《甲乙经》中却归入别的经中,一穴之差常常使各经都不得不偏离原来位置。现在的胆经在头部有好几道折弯(从耳前绕到耳后,再到侧头部),但《内经》中并没有这样的描述,只一条线绕头下行,其余为分支。而现在胆经在头部所连的近10个穴位,在《内经》中却是胃经或手少阳经穴。《内经》中描述足三阴经行至大腿根部便深入体内, 并无胸腹外的走行, 更无相应穴位。《甲乙经》中却为足三阴经增加了好几个胸腹部的穴位, 以至于现行的经脉图中胸腹部密集排列着足三阴经的线路。本来《内经》中在胸腹部属于冲脉的位置和穴位, 在《甲乙经》为冲脉和肾经共有, 现在全由肾经取代。总之, 现行的经脉图与《内经》经脉循行比较, 严格而言有70%不符。由此可见, 经络研究按图索骥, 有多么危险。在现代的针灸经络学中, 对于经脉的循行, 研究者一方面引用《内经》的文字描述, 另一方面, 经脉的走行却与文字严重不符, 可二者竟能和谐相处,是为一大疑惑。

经络实质研究之困惑

《灵枢·经脉》篇曰: 经脉十二者, 伏行分肉之间, 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内踝之上, 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 皆络脉也。据《内经》之意, 经脉之所以看不见, 并不是因为太小或本来无形才看不见, 而是因为经脉伏行于分肉之间。络脉比经脉更容易可以看见, 只是因为位置较深, 须解剖方能发现。(《灵枢·经水》篇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可以看见的络脉是什么? 根据《内经》大量关于络脉颜色、隆起或下陷的外形变化、所处位置及变异、刺络脉出血等描述, 络脉是血管无疑, 那么经脉自然也就是血管了。可以看见的唯一经脉——足太阴内踝部就是经过此处的粗大血管——大隐静脉。十五络脉包容全身比较明显的表浅静脉, 唯独没有大隐静脉,因为它已作为经脉了。经脉穴位处组织结构的观察研究资料发现十二经脉上的309个穴位中,穴位旁有动脉和静脉干的262个,占84.36%。这并不是说经络都是血管, 但血管必然是其中一部分。另有学者认为,经络的形态学依据是脉管。经脉与淋巴管有关,而络脉指的是血管,督脉、任脉和带脉与淋巴收集丛有关。肺经、胃经、心经、脾经和膀胱经几乎与分布在该处的浅深淋巴管完全一致。缺盆、云门、极泉、冲门、维道、气冲、急脉、承扶和秩边等穴则分别与锁骨上、下淋巴结,腋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和臀淋巴结有关。我们通过对《内经》有关针灸经络内容的全部归纳分析后,明确了经络包括血管性经络和非血管经络两大部分。可现在仍然有不少研究者断章取义,按经脉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的描述, 坚持经络不是血管, 要到深部的血管走行处寻找不是血管的经络, 或要到肌肉间的结缔组织中甚至肌肉中去寻找所谓的非血管的经络。也有些研究者, 干脆把经络都当作血管, 随之遇上诸如循经感传、穴位特征、针刺效应解释不通等困难。诚然,机体可能并不存在与古典经络概念完全一致的系统。由于科学范式的古今差异及中西差异,试图将古代的学说和概念完全“现代化”的努力可能是徒劳的,经络现代研究的结果似乎是这一观点的最好例证,现有的任何一个经络假说都不能完全解释古代的经络 ,想建立一个完全符合古代经络概念的现代经络理论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古代学说中的科学思想和认识并不因此而消失,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将蕴含在古代思想中的科学内核提练成现代意义上的科学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使古代先哲的智慧发扬光大。如果执着于古代文献的描述 ,而不进行创新性研究,经络可能会成为永远的“千古之谜”。

    定义现代经络应以“针灸现象”为基础。既然古代经络学说形成的具体过程是我们现在所无法完全弄清的,为什么现代经络研究不从仍然在临床上具有生命力的针灸治疗本身去开展呢?我们可以将以传统针灸理论为指导原则的针灸临床作为现代科学研究的对象 ——针灸现象 ,在对这一现象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形成的关于人体整体有机联系及其利用针灸调节的具体规律,可能就是现代人所追求的经络。再者,关于脉、经脉、经络概念的演化,及与现代血管和交感性 (内脏性)神经的关系等问题的剖析,也有助于若干疑团的揭示。

非特异性的针刺效应与特异性的针刺反应

   针刺穴位产生的针感,主要形成于深部组织中。观察的足三里等14个穴位的44个针感点的形态结构,可以发现在所观察的穴位处普遍存在有神经干、支,血管(管壁的神经装置)和游离神经末梢。其中神经干、支、血管为100%;游离神经末梢在54%以上。在肌肉丰厚处的穴位中,还可以见有肌梭,仅次于游离神经末梢。说明血管、神经干、支、游离神经末梢三者与穴位所在部位为主的感受器,共同组成针感的形态学基础。针刺严格地说是一种带有伤害性的机械刺激。这样的刺激作用于活的机体,必然引起疼痛、牵拉、损伤等反应。即时的伤痛反应和牵拉反应必然引起身体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导致情绪紧张、心率加快、呼吸加深、血压升高、出汗等一系列反应。按照生理学的刺激-反应规律,这种效应可称为针刺反应。这种反应与是否刺激穴位及手法刺激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中医针刺的奇妙作用在于,除这种非特异性的一般反应外,还产生现代生理学无法解释的特殊治疗效应,如镇痛作用和生理功能的双向调整作用。当研究针刺机制时,就很有必要区分针刺的特异效应和非特异反应。但是要将这两种反应完全区分开来,的确另研究者们感到困惑。我们注意到,许多研究者都是一边针刺,一边测定身体的功能变化,并将这种变化称为针刺效应。这种现象在电针动物实验研究中尤其普遍。有人直接刺激神经干的中枢端,同样产生类似的效应。我们在研究中,除坚持传统的手针刺激外,还应在针刺结束后的2小时内动态测量动物功能的变化。但这还不够,因为临床治疗中,针刺的效应往往发生在针刺后的数天内。例如,对于偏瘫患者的治疗,往往第三天才表现出明显的效应。

   如果我们将非特异性的针刺反应与特异性的针刺效应混为一谈,甚至把针刺过程的非特异性反应作为主要的效应,那么,所研究的针刺机制就是非特异性的伤害性反应机制,用这样的机制去指导临床是难以体现目的的。总之,把研究工作中的针刺效应定义为针刺结束后数小时及数天内生理功能的改变和临床疗效,有利于深入研究针灸经络的机制。

    综上,由于近年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针灸学理论、经络、腧穴、脏腑相关及作用效应、机理和本质的不断被揭示,针灸医学已进入到现代科学化的新领域。针灸学要继承和发展, 应该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利用现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更深入、更科学、更全面地阐明和发展中医针灸医学。21世纪将是针灸医学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代,也是诊疗技术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时代,期待我们在新世纪经络实质研究过程中由困惑转向成功。

 

参考文献:

[1]赵 晔,刘燕明.现代经络研究的一点反思[N].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2004,(12)4

[2]谢浩然.经络的实质研究[J].医学与哲学,2004,10 (25):10

[3]王雪苔.针灸的国际化与现代化[J].中国针灸, 2004,24(2):75

[4]褚芹.浅谈针灸的现代科学验证[J].国医论坛,2004, 19( 5):15

[5]刘建华 ,马文涛 ,崔仁发 ,袁明全 ,周晓东 ,胡继明.针灸作用机理和经络研究的现状及其展望[J].中国基础科学,2005,(4):33

 

 

 

发表日期:2008/10/20 阅读次数 3054 关团窗口
南海哮喘之家(nanasthma.com) 版权所有   广东哮喘联盟
网站流量统计:    [后台管理]